厘清史實 專家學者談提升南京大屠殺史國際影響力

2017-12-15 11:03 來源: 新華日報

????13日是第四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。公祭從市到省再到國家層面,走了21年,成為國家和民族記憶的共同錨點。但這一二戰(zhàn)重大慘案的影響目前主要仍在國內(nèi),讓嚴重反人類罪行真正成為全人類共同記憶,還有很長的路要走。

????如何拓寬南京大屠殺研究國際視野,提升歷史解讀國際話語權,讓這段歷史產(chǎn)生更加深遠的國際影響力?公祭日前后,部分長期參與發(fā)掘、研究和宣傳大屠殺史實的專家學者談了各自的探索和思考。

????厘清史實提升說服力

????第三方視角價值獨特

????從1980年代至今,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,無論資料搜集、話語權建立、論述體系形成還是多學科介入,都取得了顯著成績。為讓史實更完整,一些學者開始拓寬視野,將目光投射到國外資料上。

????“在南京大屠殺各方資料中,最重要的當然還是中國人民自己的記憶。”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認為,第三方資料地位仍是獨特的。基于此,張生等人赴美、德、英、法、丹麥、意大利、西班牙等國,多方搜集能夠找到的資料,形成了一條關于南京大屠殺第三方資料的系統(tǒng)性鏈條。“特別是德日等國僑民的所見所聞,是大屠殺作為國際事件的必然要件,他們對事件的判斷可能較少受到主觀情緒影響,從證據(jù)角度較有說服力。”如“東京審判”法庭按照英美法庭規(guī)則組成,控方和被告方法律地位平等,控方要組織各種資料將戰(zhàn)犯繩之以法,被告和辯護律師則要千方百計擺脫控訴或減輕罪責,“這種情況下,第三方資料有不可替代的證明力。”

????在張生的力作《南京大屠殺史研究》(增訂版)中,引入了中美德日等國史料相互對照的視角,在同一時空再現(xiàn)場景,構建了關于南京大屠殺的集體記憶。“當前中日兩國就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問題始終無法達成共識,且日本右翼還不斷挑起事端,雙方矛盾仍未緩和。這就非常需要中立者和第三方的觀察者,讓這段歷史更加直觀全面。”

????日方視角也得到了歷史研究者的重視。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王衛(wèi)星曾多次赴日搜集史料,參與暴行的日軍部隊戰(zhàn)斗詳報、官兵日記等原始資料,證明大屠殺不是個人行為,而是日軍官方命令。“光有受害方一方資料不完整,加害方一定要有資料。”王衛(wèi)星說,雖然日本投降時官方大量銷毀檔案,但仍能發(fā)現(xiàn)一些有關南京大屠殺的資料。“這些加害方的記述,從某種意義上比受害方的資料更具有說服力。”

????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經(jīng)盛鴻曾獨辟蹊徑,從新聞傳媒入手,系統(tǒng)研究了中日及其他國家媒體對大屠殺如何知曉、怎樣報道、持何種態(tài)度、產(chǎn)生了什么樣的輿論影響。“最早報道大屠殺的是英美法這些當時的中立國家媒體,《紐約時報》《芝加哥論壇報》等在屠殺發(fā)生幾天后就有報道,有力駁斥了日本右翼稱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捏造的謬論。”

????第三方史料迄今仍是“富礦”。今年公祭日前夕,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副研究員胡卓然公布了從1943年《中央日報》上發(fā)現(xiàn)的一則新聞,該報道系轉(zhuǎn)引自美媒報道。美國海軍部長諾克斯在報道中明確表達了對南京大屠殺的憤慨,盟國對懲治慘案元兇的決心,并將大屠殺與納粹屠猶相提并論。這證明南京大屠殺早在抗戰(zhàn)時就已是被盟國公認的事實,駁斥了日本右翼聲稱南京大屠殺當時沒什么人知道,系后來編造的謬論。“這一史料意義突出,也表明外文史料還有探索新空間,今后應加大對這種第一手資料的發(fā)掘力度。”胡卓然說。

????爭奪國際話語權

????有進展但還需更多努力

????2015年10月,《南京大屠殺檔案》申報世界記憶遺產(chǎn)成功。但毋庸諱言,我國在南京大屠殺史的國際話語權的爭奪上仍不容樂觀。

????一個標志是,南京大屠殺作為二戰(zhàn)“三大慘案”之一,在西方知曉度不高。“與納粹屠猶相比,西方世界對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認識還不夠。”王衛(wèi)星說,我國在大屠殺史對內(nèi)宣傳教育上做了不少工作,但在國際傳播方面還有很多欠缺。張生前不久參與接待了英國帝國戰(zhàn)爭博物館來訪,讓他驚訝的是,這家專門的紀念戰(zhàn)爭與和平博物館的研究者,對南京大屠殺也所知不多。

????張生坦言,當前南京大屠殺史實接受范圍主要是中國人民、海外華僑及少數(shù)一部分關心中國歷史、關心人類災難的專業(yè)人士,“雖然不少西方人已經(jīng)擺脫了對南京大屠殺一無所知的狀態(tài),但仍處于知之甚少的狀態(tài)。”

????日本右翼也并沒有閑著。盡管近年來我國研究者更為頻繁赴國外講學,到英美俄等大國舉辦圖片展,并帶動一些國家自發(fā)辦圖片展,加拿大還豎立了慰安婦銅像,但這遠遠不夠。“比如慰安婦檔案落選世界記憶遺產(chǎn),我們做工作,日本也在做,這實際就是對我們話語權的壓制。”經(jīng)盛鴻說。

????如何讓我們的歷史發(fā)出更響亮的聲音?學者們認為應當“請進來”和“走出去”并重。

????今年公祭日,曾受納粹野蠻轟炸的英國考文垂市市長、大屠殺期間救助中國人的國際人道人士后裔都應邀參加公祭儀式。張生認為,應當繼續(xù)廣泛團結(jié)二戰(zhàn)受害國、有類似經(jīng)歷的城市、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士等不斷前來,“他們必然會與我們形成歷史共鳴。”

????對于“走出去”,本月11日《南京大屠殺全史》韓文版出版,但經(jīng)盛鴻認為這還不夠,應當不斷出版各語言版的史料集,并主動到美國、日本等國刊發(fā)文章,發(fā)出我們的聲音。張生指出,日本右翼近年來利用雄厚財力,把歪曲事實的著作免費推介給各國研究機構和學者,我方也必須采取針對性措施,更多更快地將研究成果翻譯為各種文本,并通過多種途徑推介給世界學術界。

????要搞好國際傳播,“打鐵還需自身硬”。王衛(wèi)星認為,要完整真實再現(xiàn)一段歷史,必須站在嚴謹客觀理性的角度來敘事,讓研究符合國際學術界的共同標準。“有高水平的學術研究,才能夠在國際上,至少在學術界具有公信力,才能掌握話語權。”

????“我們的路徑很多,有關部門應當牽頭集思廣益,有效地把這段史實向全世界更好地進行宣傳。”經(jīng)盛鴻說。

????上升到全人類高度

????讓全世界汲取教訓

????今年公祭儀式上,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”被重申。專家們也不約而同提出,應圍繞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”這一落腳點提升南京大屠殺這段記憶的國際影響力。

????“應當在‘人類命運共同體’理念指導下,向全世界介紹南京大屠殺史實。”張生認為,南京大屠殺不僅是中日之間的問題,中國堅持14年抗戰(zhàn)也不僅是為中國獨立自由,而是為反對法西斯侵略。“應讓世界人民認識到,今天的國際秩序是世界各國共同奮斗的結(jié)果,所以中國人捍衛(wèi)南京大屠殺這段記憶,不是狹隘民族主義導向下的,而是為了全世界愛好和平人們的共同利益。”

????“只有上升到人類共識的高度,我們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悲劇重演。”王衛(wèi)星認為,時至今日,回首這段歷史,不僅是一國一族的悲劇,也是整個人類的悲劇,光靠一國一族銘記遠遠不夠。“隨著國際交往不斷增強,人類是個命運共同體的概念深入人心。一國一族的傷痛也是全人類的傷痛,應站在這個高度向世界傳播這段歷史,讓整個人類汲取其中的教訓。”

????為此,張生提出,在向國際社會推介有關史實時,應使用全世界都能聽得懂的語言,弘揚人類共同的價值。“讓世界理解,我們捍衛(wèi)南京大屠殺的史實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。”王衛(wèi)星說,習總書記在首次國家公祭儀式上提出,銘記歷史不是要延續(xù)仇恨,這值得深思。“時隔80年,我們既要捍衛(wèi)民族情感,又要超越民族情感——這不代表放棄民族情感,而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這段歷史、展現(xiàn)這段歷史,追問為何會發(fā)生戰(zhàn)爭、為何部分人類會如此殘暴,這樣才能從歷史中汲取教訓。”(陳月飛)

[編輯: 張秀枚 ]